弓友之家 发表于 2015-8-25 20:34:49

传统射箭的三种常见射姿(3)—平架(中拉距)

本帖最后由 弓友之家 于 2015-8-25 20:37 编辑

      编者按:目前在传统弓领域最为争议的话题之一,就是拉距的大与小,通常的认识是小拉距与现代反曲相接近,甚至有弓友认为小拉距就是模仿现代反曲的动作,与之相反的大拉距通常认识就是古代的传统射法或者说是正统说法,并为此争论不休,本系列由资深弓友老周撰写,共分三篇,分别为大架、中架与小架,在此编者将架后面注释为拉距,便于入门弓友的理解。

作者:老周 来源:手战堂射箭录

    “平架”可以说是一种综合了“小架”和“大架”技术优点的射姿,但正如所有“折中”方案一样,也同时继承了两者的缺点。所以,从不利的一面说这是一种“中庸”的射姿;从积极的一面说是一种“文而且雄,利于战阵”的射姿,





一、技术特点

[*]满弓时,箭与后手的手背、手腕、小臂、肘尖在一条直线上;

[*]弦靠胸、箭靠在嘴角或嘴角与下颌之间;

[*]撒放前大臂与小臂夹紧(非常重要),持续“背加力”(很重要);

[*]撒放时开胸收背,拧腕沉肘,手在箭的延长线上平脱撒放;

[*]散放完成后,肘低手高,手心朝外,食指在上、拇指在下呈“八”字手型。


二、优点

[*]拉距比“小架”大,更利于发挥弓箭的威力;

[*]后手用力与箭在一条直线上,容易控制,利于开重弓;

[*]沉肩、收背,大臂与小臂夹紧,这是个非常稳定的体姿,容易掌握,射准稳定性高;

[*]箭与后手位置相对较低,利于远距离瞄准、射击。


      由于“平架”射姿满弓时,后手的大臂与小臂夹紧、小臂与箭在一条直线上,因此后臂的肱三头肌要比“大架”射姿满弓时更为放松,更利于控制用力和减少干扰。这是“平架”利于开重弓、并且动作更稳定的原因。



平架后手用力示意图
      另一方面,“平架”的拉距比“小架”大,撒放时后肩和肘部继续展开的余地较小,而且大臂与小臂夹紧后,也不会像“大架”那样有一个撒放后小臂向后打开的动作,为了保持撒放瞬间拇指脱弦的方向是在箭的延长线上,以背加力(背阔肌收缩)带动后手沉肘,同时配合拧腕(也有称拧弦)平脱撒放就尤为重要。这两点,在清式射法和韩国传统射箭中都是很重要的技法,也是区别于“大架”的“展持”用力和展臂平脱撒放的地方。
      此外,“平架”射姿的后手靠位一般比“大架”低,通常是箭靠在嘴角或嘴角与下颌之间。一方面,这有利于远距离目标的瞄准;另一方面,在射击远距离目标时,前手高、后手低,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,这是非常舒服的发力姿势。因此,“平架”是很适合远射的一种射姿。

韩国传统射箭平架(远射145米靶)三、缺点

[*]拉距会比“大架”射姿短1至2吋,威力相对小一些;

[*]后手靠位没有“小架”稳定,相对不易射准;

[*]需要支持大拉距的弓,通用性没有“小架”好。


四、主要用途
从上述“平架”优缺点的分析可以看出:

[*]在发挥弓箭威力方面,“平架”比“小架”好、比“大架”差;

[*]在精准度方面,比“大架”好、比“小架”差;

[*]在通用性方面,比“大架”好、比“小架”差;

[*]在易学易用方面,比“大架”好、比“小架”差。


      正是由于“平架”的这种文而且雄的中庸特性,它是利于战阵也适合文射。在清代流传下来的古画和老照片中,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射姿。




清代射箭老照片平架五、杂谈
      很多人觉得清代射法中“身体前倾、撅屁股”的姿势不美观,因而不喜。其实这个动作有个名词叫“让胯”,是武射时为了防止弦挂衣甲而采取的规避动作,但不是“平架”的必须动作。


清代射姿中的“让胯”动作      对于今天喜欢研习“平架”射姿的朋友,清代刘奇撰写的《科场射法指南车》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去搜索,这里不再累述。
      六、后话
古今中外的射法零零总总千百种,这里只是对拇指撒放、右出箭射法(俗称“蒙古式”)的三种当前常见射姿做了简单介绍。
      就我个人而言,习射五年,最初从竞技反曲转到传统弓时玩的是“小架”,因为基本不必改变太多;随后开始学习借鉴弓道的技术,转而练习“大架”;再后来又纠结“大架”的各种限制和不足,转而练习“平架”;期间还因为使用的弓型不同,又在三种射姿之间反复摇摆不定。直到最近才想明白:没有所谓好与不好,只有合适不合适、喜欢不喜欢;不在乎学的多不多,关键在练的精不精。
      正如之前在《射术的变与不变》一文中说的,每种射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,想清楚用途、器材特性和个人的喜好,面对千变万化的射术,自己的选择也就清晰了。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传统射箭的三种常见射姿(3)—平架(中拉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