弓友之家 发表于 2015-10-23 22:12:46

我所见到的韩国射亭-马廉祯

本帖最后由 弓友之家 于 2015-10-23 22:15 编辑

作者:马廉祯 来源:马氏通备武学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射亭,顾名思义,是练习射箭的场所。在中国古代很常见,不但是军事训练与教化的场所,也是避暑休闲,寓情于教的文化场所。


梅尧臣,北宋著名诗人,就有首描写射亭的诗作:
《高阳关射亭》
星弧射狼夜夜张,
角弓备寇不可忘,
将军屯师占关下,
不尚武力何山强。
日与兵官来会此,
弓须射硬箭射长,
更如羿中九乌毙,
独见杲杲明扶桑。
军事寓意深刻


苏东坡也写过一首描述射亭的诗作:
《刘乙新作射亭》
兰玉当年刺史家,
双鞑弛射笑穿花。
而今白首闲骢马,
只有清樽照画蛇。
寂寂小轩蛛网遍,
阴阴垂柳雁行斜。
手柔弓燥春风后,
置酒看君中戟牙。
这一首则满溢着人文情趣


今天的中国,射亭已不再存在,至少不再与当下的射箭活动有任何关联。庆幸的是,这一传统为东邻韩国所继承,在今天仍然发挥着承载传统射箭的重要作用,成为当代韩国传统射箭——“国弓”的重要制度性存在。
好吧,旅行开始了。
在首尔走访了两个射亭,一个是石虎亭,一个是黄鹤亭。

      据记载,石虎亭最初修建于1630年代,后于1970年在首尔南山重建,由私人企业置办产业后回赠于首尔市政府,代为管理运营。石虎亭,顾名思义,是一个得自于飞将军李广的名字,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射手之一。《史记》写道,“李广出猎,见草中石,以为虎而射之,中石没镞,视之石也。因复更射之,终不能复入石矣。”我还幸运的找到了这张石虎亭的老照片与大家分享。




黄鹤亭原址在庆熙宫会祥殿北侧,建于1898年,日据期间被拆除,后于1922年迁至于此的,产业性质相同。黄鹤亭,得名于朝鲜王朝第二十六代君主高宗李熙,据传他喜好跳舞,身着黄袍,如仙鹤般飘摇,故作黄鹤楼。我想,这个亭子多少还是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有些文化关联的吧。(昔人已乘黄鹤去···哈哈,这一段老折腾诗词,一路被人嫌弃。)

。右侧的这位女士五发五中,令人佩服
射亭的射箭距离为145米。平行排开若干个射位,期间大约有一米来的间隔。请忽略左侧的胖子。
根据《朝鲜弓术》中的描述,一步等于六周尺,一周尺约等于21厘米,一步也就是125厘米上下,朝鲜射手所用柳叶箭射程约为一百二十步,也就是大约149、150米上下。取舍后得145米的标准,也有暗合百步穿杨的意思。
地上有站位的足印,与射位标号。

      不过在我看来,脚印是服务于新手或者说,仍然需要规范的射手。长时间的规范练习,既是练力,更是炼心。这一点,无论是武术还是射箭,还是对弈作画,我想都是一致的道理。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吧,但是当阅历足够的时候,则未必一定遵循此例,一切任其自然,力求返璞,随心所欲不逾矩。
      当日在黄鹤亭练习的两位古稀老人便是如此,一位96岁,一位83岁。83岁的老人一巡五发二中,水平之高令人唏嘘。
      所以,当我发出这段视频时,有弓友评论了这位老人射姿随意云云,这是有些令我失望的。因为,我看到的是老先生的箭,而你可能只看到了老先生的脚。

以下是这位老人的视频:http://static.video.qq.com/TPout.swf?vid=l0169x1qzkv手机用户请点击本链接



习射无言!践行有序的准则。这是一位郑姓的射手,在此九巡五箭全中满环后,设立的纪念碑。庚午年,推算应为1990年。
正心正己!这句在中国修建的射亭中也经常使用,北宋时期,韩琦在相州,也就是今河南安阳做官,就曾修建一个名为“正己亭”的射亭。
      射亭的结构古朴简洁,甚至多少有些简陋,但平平淡淡间,积淀的却是韩国人民族意识的回归与固执。除了射亭的匾额与古董外,但凡是有字的地方,大都改为了韩文,年轻的韩国人甚至已不能阅读中文。这种有意识的去中国化,其实还是很明显的。
射亭的匾额
      配套的小博物馆,陈列着部分文物与复原品,一个工匠盘坐其中为训练的弓和箭进行维护。说实话,这曾经是我最向往的生活模式。除地上的小竹弓外,其他都不出售,一张小竹弓加一支竹箭,约合100元人民币。


射亭内悬挂着历代射头的照片,以及整体机构的员工与会员名牌。一本厚厚的成绩记录本,所有人都须在练习后将成绩记录在册。

三人行···

下面这张是旧时代韩国风月女子习射的照片。
一个老人,发现他的弓和现在的区别了吗?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我所见到的韩国射亭-马廉祯